4月6日下午,记者从“三一涟源工业园第二期投资项目签约暨三一捐资助学仪式”上得知,三一集团董事会决定在中源兴建第二期工程,计划征地700亩,投资9.2亿元生产泵车的核心部件臂架和铸锻件自动化生产线。
2011年,三一重装德国研究院挂牌成立,这一举措顺应了国际化的发展潮流,同时也为产品的研发注入了更多严谨、高端的国际技术元素。 中西合璧的研发团队,一开始便吸引了众人的眼球。这里除了7名中国工程师,还汇聚了4名外籍专家,他们都曾是国际煤机标杆企业的设计领军人物,拥有几十年的研发经验。
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期淅川2标段的施工工地上,三一旋挖钻机SR360于1月21日顺利完成1号承台的桩基施工任务。春节过后,设备转移至2号承台,将在3月底之前完成2、3号承台共24根直径为1.8米、深度为97米的桩基础施工任务。
在三一珠海公司过渡生产基地里,湛江港6000多万元的订单让一线员工忙碌开来,厂房内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。 据了解,2010年11月,三一集团与珠海市政府签署协议,投资上百亿元在珠海建设港口机械、海洋工程装备及工程船舶制造产业园。
3月7日,备受社会关注的三峡南线船闸岁修工程正式启动。5台三一港机载人升降机作为重要的工具,专门用于承担进入船闸底部人员的上、下运输任务。 据悉,为保障船闸设备实施长期安全高效运行,三峡南线船闸从3月7日至3月26日进行停航维修,计划工期20天,这是三峡永久船闸建成通航9年以来的首次岁修。
2006年,29岁的高校老师龙弘做了一个抉择。他放弃公职,进入了一家当时还不太著名的民营企业————三一集团。 面对亲朋好友的不解,龙弘解释道,“三一的创始人是我的学习榜样,我希望自己能有一番作为。” 独自一人来到三一的龙弘,选择了营销代表这一岗位。
三一的“创新因子”,在港机成立之初,就已深深扎根其中。自第一台正面吊开始,到世界最大组合正面吊研制成功并销往美国;从世界首台跨栏双箱堆高机交付客户使用,到三一场桥、岸桥、门座的相继诞生,创新助力三一港机“纵横驰骋”。
继承三一创新的血统,港机事业部一路跑步前行。从最初在流机产品(堆高机、正面吊)上的精益求精,到2008年,港机又将目光锁定大港机产品,并着手进军海洋重工。 谈及这一重大产品战略的转变,三一港机董事长黎中银告诉记者,首先,因为整个流机产品的“盘子”较小,全球销售额也只在40亿元左右。
蔚蓝的,除了高远的天空,还有浩瀚的海洋。对三一港机人来说,提到海洋最先联想到的,也许会是那一座座架设于海面的场桥、门座,和流动于港口的小型机械。从最初的一无所有,到8年后,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,这片蓝海,托起的是三一海洋重工的梦想。
3月29日,三一重工2011年度年报发布。根据年报,2011年全年,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07.76亿元,同比增长49.54%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6.49亿元,同比增长54.02%。基本每股收益1.139元。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元(含税),剩余未分配利润由H股发行上市后的所有新老股东共同享有。